協會簡介
1
衛教資訊
2
關於NF1
3
評估孩子是否有學習障礙及注意事項?4
http://www.nf.org.tw/custom_31828.html 評估孩子是否有學習障礙及注意事項? 評估孩子是否有學習障礙及注意事項? 在統計上有近40-50%的NF1兒童或多或少有[學習障礙]上的問題,困擾了兒童在就學甚至於其後在就業上的表現,家長也常因此而憂心不已。由於NF1造成兒童學習障礙上的原因,與其他不是NF1而有學習障礙的兒童的成因及表現是相同的,因此家長及教師可以用感覺統合早期療育、職能教育等方式,來協助孩子以儘量克服學習上的障礙。以下是李駱遜老師淺談感覺統合的文章,介紹予朋友們分享,內文如下。 以往在談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時,許多專家、學者大都只從心理或認知的角度來分析兒童的各項能力發展,探討不同年齡層的兒童會些什麼,不會什麼,以及他們學習的歷程(如何學習)等。 近年來,因對兒童的各項研究愈來愈多,而且是從許多不同的方向進行探討,例如文化、社會、歷史、醫學(神經心理學)等,讓我們對兒童在學習與發展歷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和了解,因此在教導與協助解決他們的問題時,就不再僅從心理學的角度思考,還能涵括其他的層面,才易發現問題的癥結,也才能針對偏差行為或學習障礙對症下葯,幫助兒童在身體成長、人際關係、行為表現、語言表達、課業學習等方面都能有正常的發展,同時也解決父母親教養子女的困擾。 對嬰幼兒來說,年齡愈小,其成長與發展受生理與環境的影響愈大,若能對這些方面有個基本的認識,預防問題的發生,或早期給予適當的療育,隨著年齡的成長,則會減少伴之而來的一些障礙與偏差。感覺統合即是介紹在兒童發展歷程中生理與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徵狀,就要儘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遊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 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係,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1.室內活動: (1)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2)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3)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肢。 (4)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作屈伸的運動。 (5)揹他,練習平衡。 (6)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腰和手的力量。 (7)和他玩抓癢的遊戲。 (8)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9)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裡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10)陪他玩積木。 2.戶外活動: (1)玩水、玩沙。 (2)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觔斗、玩球。 (3)盪鞦韆、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4)騎三輪腳踏車。 3.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上述活動可促進兒童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生活的環境。此外,操作蒙特梭利感官教具,在家進行一些遊戲活動,也可做為強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平衡感等感覺的訓練。 寫字前的準備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寫字,卻不知道寫字這項能力牽涉到許多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如視知覺分辨,頸部、手臂、手指、手眼等的協調,若是之前未有良好的發展,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困難且充滿挫折的,而之前的預備從嬰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1.嬰兒在清醒時多讓她俯臥(趴著),增加頸部肌肉張力,並安置轉動玩具在床的上方四周,吸引嬰兒觀看,並學會靈活的運轉眼球。 2.多提供爬行的機會,發展孩子的觸覺及運動系統,並準備爬行空間(舖上軟墊、將爬行空間擴大,或將地板擦乾淨),將易摔破或倒的物品移開。 3.多讓孩子做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如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做旋轉木馬等,以幫助全身肌肉張力正常化。因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較無力,寫字也較有困難。 4.讓孩子多做用雙手、雙腳的活動,如唱遊、揉搓黏土、騎腳踏車、玩組合玩具、沙堆、繪畫、跳繩、及跳床等,以增進身體雙側的整合能力。 5.鼓勵孩子玩操作性玩具,如玩敲打玩具,讓孩子自然發現自己那一手操作起來比較自如,而固定使用較靈活的那隻手為優勢(慣用)手。 6.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日常生活中了解那一隻手是右手、以及右眼、右耳、右腳在哪兒,等認識了右邊的肢體和器官後,再進一步建立左手、左眼、左耳、左腳的方向觀念。 7.讓孩子用手去指圖片上的上、下、左、右,認清楚之後,再將圖片以十字畫成四等分,讓孩子學習右上方、右下方、左上方、左下方等位置、方向觀念,運用到活動中的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8.在家中牆壁上舖大白紙,讓孩子握著彩色筆或水彩筆、毛筆、油漆刷,在上面隨意塗鴉,使手臂能自由活動,並增加手眼協調。 9.當孩子手眼協調,並開始握筆在圖畫紙上畫圖時,應指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握筆。 10.指導孩子模仿畫直線、橫線、數字、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並學習辨識簡單的符號。 11.孩子開始模仿寫字時,應注意筆順是否正確。筆順的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 了解他、愛護他、幫助他 對感覺統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可幫助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行為因何異常?學習為何困難?情緒為什麼不穩定?知道他們表現不佳不是故意不聽話,搗蛋,也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受到一些生理、環境因素影響他們行諸於外的各項表現。 目前我們對『統合』的過程尚無法進行控制,人為的努力只限於在『感覺』的部份。因此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從生活環境中提供足夠質與量的感覺訊息,統合作用自然會產生,因為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功能是無時、無地,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參予相關的諮商討論,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反省管教子女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及早的診治,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另外,不要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或要其按照成人的期望來學習。例如年幼時就利用其良好的記憶力,背誦一大推「唐詩」、「三字經」、「論語」、「九九乘法表」等,美其名是提昇語言能力、計算能力,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令家長滿意的效果,達到原先的期望,但人為的干涉可能也同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喪失、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缺乏等。再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驅力(如學走路、學說話),要以感覺統合為基礎,需透過身體的操作,感覺經驗的累積及嚐試錯誤、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使腦部和身體各部有良好的協調、互動關係,並具有掌控環境的能力。 尋求協助或治療的機構:各大型醫院的復建科、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感覺統合早期療育中心等。 做感覺統合的評估項目(問卷或施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身體姿勢、動作、活動量、情緒、社會能力等。 此外,家長若能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與書籍,相信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但是感覺統合牽涉到生裡發展的因素,在書店或圖書館若要找相關的書籍或雜誌時最好先了解作者背景,是否具有醫師、復建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長的身分,若是,則其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才較高。 若有疑問,或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的情形,除了閱讀這些資料外,帶孩子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國小附幼就讀的幼稚園小朋友,若有以上的問題還可由老師就近尋求學校輔導室接受輔導或推薦就醫,可使父母安心,亦可幫助孩子早做治療,早日回歸正常的成長之路(文完)。 在此要強調,不是所有NF1兒童都有學習障礙的問題,即便是有此問題,經由家長及學校的努力,都有可能幫助孩子,早日回歸正常的成長之路的。協會NF會員中,有國內國立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的學生,或是在工作崗位有所發展的,在此與朋友及家長共勉。  
http://www.nf.org.tw/ 社團法人台灣神經纖維瘤協會

如果您願意幫助神經纖維瘤病友,請支援本會【病友關懷及服務】公益勸募活動(衛部救字第1121363382號)。

在統計上有近40-50%NF1兒童或多或少有[學習障礙]上的問題,困擾了兒童在就學甚至於其後在就業上的表現,家長也常因此而憂心不已。由於NF1造成兒童學習障礙上的原因,與其他不是NF1而有學習障礙的兒童的成因及表現是相同的,因此家長及教師可以用感覺統合早期療育、職能教育等方式,來協助孩子以儘量克服學習上的障礙。以下是李駱遜老師淺談感覺統合的文章,介紹予朋友們分享,內文如下。

以往在談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時,許多專家、學者大都只從心理或認知的角度來分析兒童的各項能力發展,探討不同年齡層的兒童會些什麼,不會什麼,以及他們學習的歷程(如何學習)等。

近年來,因對兒童的各項研究愈來愈多,而且是從許多不同的方向進行探討,例如文化、社會、歷史、醫學(神經心理學)等,讓我們對兒童在學習與發展歷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和了解,因此在教導與協助解決他們的問題時,就不再僅從心理學的角度思考,還能涵括其他的層面,才易發現問題的癥結,也才能針對偏差行為或學習障礙對症下葯,幫助兒童在身體成長、人際關係、行為表現、語言表達、課業學習等方面都能有正常的發展,同時也解決父母親教養子女的困擾。

對嬰幼兒來說,年齡愈小,其成長與發展受生理與環境的影響愈大,若能對這些方面有個基本的認識,預防問題的發生,或早期給予適當的療育,隨著年齡的成長,則會減少伴之而來的一些障礙與偏差。感覺統合即是介紹在兒童發展歷程中生理與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徵狀,就要儘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遊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
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係,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1.室內活動:
(1)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2)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3)
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肢。
(4)
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作屈伸的運動。
(5)
揹他,練習平衡。
(6)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腰和手的力量。
(7)
和他玩抓癢的遊戲。
(8)
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9)
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裡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10)
陪他玩積木。
2.
戶外活動:
(1)
玩水、玩沙。
(2)
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觔斗、玩球。
(3)
盪鞦韆、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4)
騎三輪腳踏車。
3.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上述活動可促進兒童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生活的環境。此外,操作蒙特梭利感官教具,在家進行一些遊戲活動,也可做為強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平衡感等感覺的訓練。

寫字前的準備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寫字,卻不知道寫字這項能力牽涉到許多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如視知覺分辨,頸部、手臂、手指、手眼等的協調,若是之前未有良好的發展,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困難且充滿挫折的,而之前的預備從嬰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1.嬰兒在清醒時多讓她俯臥(趴著),增加頸部肌肉張力,並安置轉動玩具在床的上方四周,吸引嬰兒觀看,並學會靈活的運轉眼球。
2.
多提供爬行的機會,發展孩子的觸覺及運動系統,並準備爬行空間(舖上軟墊、將爬行空間擴大,或將地板擦乾淨),將易摔破或倒的物品移開。
3.
多讓孩子做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如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做旋轉木馬等,以幫助全身肌肉張力正常化。因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較無力,寫字也較有困難。
4.
讓孩子多做用雙手、雙腳的活動,如唱遊、揉搓黏土、騎腳踏車、玩組合玩具、沙堆、繪畫、跳繩、及跳床等,以增進身體雙側的整合能力。
5.
鼓勵孩子玩操作性玩具,如玩敲打玩具,讓孩子自然發現自己那一手操作起來比較自如,而固定使用較靈活的那隻手為優勢(慣用)手。
6.
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日常生活中了解那一隻手是右手、以及右眼、右耳、右腳在哪兒,等認識了右邊的肢體和器官後,再進一步建立左手、左眼、左耳、左腳的方向觀念。
7.
讓孩子用手去指圖片上的上、下、左、右,認清楚之後,再將圖片以十字畫成四等分,讓孩子學習右上方、右下方、左上方、左下方等位置、方向觀念,運用到活動中的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8.
在家中牆壁上舖大白紙,讓孩子握著彩色筆或水彩筆、毛筆、油漆刷,在上面隨意塗鴉,使手臂能自由活動,並增加手眼協調。
9.
當孩子手眼協調,並開始握筆在圖畫紙上畫圖時,應指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握筆。
10.
指導孩子模仿畫直線、橫線、數字、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並學習辨識簡單的符號。
11.
孩子開始模仿寫字時,應注意筆順是否正確。筆順的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
了解他、愛護他、幫助他
對感覺統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可幫助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行為因何異常?學習為何困難?情緒為什麼不穩定?知道他們表現不佳不是故意不聽話,搗蛋,也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受到一些生理、環境因素影響他們行諸於外的各項表現。

目前我們對『統合』的過程尚無法進行控制,人為的努力只限於在『感覺』的部份。因此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從生活環境中提供足夠質與量的感覺訊息,統合作用自然會產生,因為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功能是無時、無地,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參予相關的諮商討論,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反省管教子女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及早的診治,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另外,不要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或要其按照成人的期望來學習。例如年幼時就利用其良好的記憶力,背誦一大推「唐詩」、「三字經」、「論語」、「九九乘法表」等,美其名是提昇語言能力、計算能力,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令家長滿意的效果,達到原先的期望,但人為的干涉可能也同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喪失、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缺乏等。再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驅力(如學走路、學說話),要以感覺統合為基礎,需透過身體的操作,感覺經驗的累積及嚐試錯誤、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使腦部和身體各部有良好的協調、互動關係,並具有掌控環境的能力。

尋求協助或治療的機構:各大型醫院的復建科、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感覺統合早期療育中心等。

做感覺統合的評估項目(問卷或施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身體姿勢、動作、活動量、情緒、社會能力等。

此外,家長若能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與書籍,相信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但是感覺統合牽涉到生裡發展的因素,在書店或圖書館若要找相關的書籍或雜誌時最好先了解作者背景,是否具有醫師、復建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長的身分,若是,則其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才較高。

若有疑問,或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的情形,除了閱讀這些資料外,帶孩子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國小附幼就讀的幼稚園小朋友,若有以上的問題還可由老師就近尋求學校輔導室接受輔導或推薦就醫,可使父母安心,亦可幫助孩子早做治療,早日回歸正常的成長之路(文完)

在此要強調,不是所有NF1兒童都有學習障礙的問題,即便是有此問題,經由家長及學校的努力,都有可能幫助孩子,早日回歸正常的成長之路的。協會NF會員中,有國內國立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的學生,或是在工作崗位有所發展的,在此與朋友及家長共勉。